广东的垃圾分类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大分流”体系已基本形成、“细分类”试点正稳步推进的模式得到认可,并在201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26个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之一。在垃圾围城的今天,苏州正通过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就地处置的方式,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模式。
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居民家中收集来的厨余垃圾到了这里之后,就投入厨余垃圾处理机进行处置,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分解有机垃圾,产生的水、气经过设备处理后达标排放,厨余垃圾最终转变为有机肥原料,“处置一次厨余垃圾大约12个小时。”莫舍社区一共有710户居民,每天大约产生厨余垃圾三四百千克,“这台机器每天处理厨余垃圾的量为500千克。”随后,工作人员还给大家展示厨余垃圾处置后的成品——有机肥料。
已经退休的邵小露平时喜欢在家种种花草,她看到原本扔掉的垃圾经过处理之后能变成有机肥料,很希望在自己的小区里推广。邵阿姨的想法代表了不少读者,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努力打造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促进垃圾分类的源头减量目标实现,在前期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上,目前选择了吴中区莫舍社区、凯旋花园、万科中粮本岸等3个小区作为市级的试点项目,今后还将在更多的小区推广。
厨余垃圾就地处置探索垃圾减量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速度达8%-10%,成分复杂,成为一种公认的“城市公害”。早期的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便堆积在城郊,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也逐步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之后在一些发达地区,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卫生填埋和垃圾焚烧的方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保护了环境。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高度发展、外来就业及旅游人口激增,广东生活垃圾数量连年居高不下,2015年全年处理生活垃圾201.58万吨,日均约5500吨,较前年增长约13.5%,终端处置压力巨大,为此垃圾分类成为垃圾减量工作的落脚点。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苏州启动了“6+2”系列工程,主要解决我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其中生活垃圾分类及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工作也被列为第二项重点内容。
早在2012年,经过一系列调研,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我市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垃圾分类苏州模式,并同样自2012年起,在我市25个居民小区率先开始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主要是在小区内建设了垃圾分类收集亭、配备了专业的收运车辆来确保分类环节的实施。通过四年的发展,试点小区已增加到385个,越来越多的市民由此接触到了垃圾分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努力打造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促进垃圾分类的源头减量目标实现,在前期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上,目前选择了吴中区莫舍社区、凯旋花园、万科中粮本岸等3个小区作为市级的试点项目。通过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就地处置的方式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模式,以缓解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压力。据介绍,利用微生物降解原理分解有机垃圾,产生的水、气经过设备处理后达标排放,厨余垃圾最终转变为有机肥原料,预期减量率可达90%。